跟著日本節目來看台中市如何消減糧食損失
節目名稱:Asia Insight
本集主題:フードロス削減最前線〜台湾・台中〜
首播日:2023年5月1日(NHK BS)
本節目的三個主軸:
- 消減糧食損失的實例:愛心食物銀行(台中)、愛心食材交流平台(台中)、1919食物銀行(全台)
- 如何將糧食損失與社會福祉結合
- 從廚餘發展出來的生物能源
台中市在2016年制定了「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物資浪費、促進食物銀行健全發展,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成為全台首例。制定條例的好處在於,即便某個政策的執行團隊換單位或是離職了,也不會影響到進行中的計畫,透過法律上的規制,可以讓這些便民、利民的政策持續下去。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各單位一起企劃怎麼讓整個計畫更為完善,比方食品藥物安全處的人員每三個月會到食物銀行確認食品的衛生狀態,教育局則是請公立學校導入減少浪費食物的課程,給予學生相關的知識與觀念。

消減糧食損失的實例
台中市愛心食物銀行:由台中市政府社會局於2012年開始營運,服務對象為生活陷入困境需要濟助的市民。社工收到申請文件後會電話訪問申請人,了解狀況後決定是否能給予支援。節目中亦有直接來據點詢問是否能接受援助的民眾,社會局透過聊天、關懷的方式傾聽其難處,當場決定先讓他帶一些食物回家,並告知可以透過正式申請的方式來得到幫忙。
支援物資主要以米、麵、米粉等主食,搭配料理包、罐頭、乾糧、泡麵等,針對家裡有小孩或是老人家的申請者,還有尿布、奶粉、成人紙尿褲等支援物資。除了企業、團體,也接受個人贈與,比方影片中有麵包店老闆會將當天未售完的麵包親自拿到據點捐贈,對他來說,不僅可以減少食物廢棄,還可以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一舉兩得。

節目中,社工透過電話訪談就可以裁決是否給予支援(非社會福利身份者亦可申請),讓塔西跟艾迪不禁討論起,這如果是在日本,不知道還會需要多麻煩的文件證明與程序?畢竟日本真的是個「不怎麼通融(融通きかない)」的社會啊!

網路上查了一下日本在食物銀行的相關資料,2025年這個時間點,雖然有多數自治體呼籲民眾響應,但大多還是透過民間團體不定期做「蒐集與分發」,相較之下,台灣已經做到企業定期捐助、真正需要幫助的民眾可以定期定量的收到生活所需的物資,要說台灣在這點是亞洲的「先鋒」,似乎也不為過。

節目中讓塔西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落,位在台灣最大的公營市場——「建國市場」裡,是台中市設置的第八個「愛心食材交流平台」。不難想像,傳統市場是最容易產生大量食物損失的地方之一,但台中市透過放置冰箱(冷凍、冷藏皆有),讓攤販可以將賣相比較不好或當日未售完等本來要被丟棄的生鮮食品捐贈出去,近中午約11點左右,店家開始準備收攤的時刻,陸續有民眾將東西拿至交流平台的冰箱裡,除了生鮮食材,也會有已經料理好的熟食。透過這樣的方式,一年平均約有40頓的食材、食物被捐贈至這八個交流平台。

如何將糧食損失與社會福祉結合
大家捐贈了這麼多的保存期限不長的新鮮食材,後續會由誰?又該怎麼被處理呢?市場結束營業後的下午,為年長者提供餐點的福祉團體人員會前來領取這些食材,開車送往該福祉團體營運的據點——某公廟,諾大的開放空間,聚集了許多志工,大家分工合作將當天的食材分類、清洗後放置冰箱保存。隔天一早,先邀請年長者聚集在公園一起舒展筋骨、做些簡單的伸展操,在此同時,志工們也忙著利用前一天市場帶回來的食材,料理出煎魚、番茄炒蛋、炒高麗菜、炒豆乾等五道佳餚,搭配飯、湯還有水果,可說是營養均衡的一餐。團體每週有五天提供這樣的服務,每次約有100人利用,雖然食材不用錢,幫忙料理的也是志工,但因為還是有水電瓦斯的費用產生,所以會跟每人酌收20-30元的費用(真的負擔不起的則會免費供應)。福祉人員甚至會送便當去給行動不便的年長者,也順道關心他們的身心狀況,真的是服務到家!

建國市場的負責人員說,一開始很擔心若答應了福祉團體,卻遇到沒有人捐的狀況,會讓該團體無法提供餐點給年長者;但試辦五年下來,沒有一天是沒有人捐贈的,深切體現了台灣人熱心助人的心。

除了台中市政府主推市場裡的交流平台,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也與連鎖超市合作,設立了「1919食物銀行」——目前台灣民間最大級的食物銀行。協會去超市取回賣相不佳、消費期限快到期等本來很有可能被廢棄的食品後,會將其平均分裝並儘速配送至各個教會;除此之外,數年前開始,也利用這些食材製作成保存食品,迅速冷凍讓有效期限大幅延長後再配送至分會供其利用,光是2022年就製作了約3頓的冷凍食品(=少丟棄了3頓還可食用的食材)!

台中市將食物銀行與社會福祉做結合,除了幫助生活遇到困難,急需物資濟助的民眾外,也透過福祉團體來關懷年長者並提供營養均衡的餐點,讓許多獨居老人多了一個與人交流的場所。這些本來很有可能被浪費的食物,透過這些形式成了無價之寶。

而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除了提供教會這個場所,讓因某些因素無法上安親班或回家後沒人陪伴的孩童們能有地方唸書、寫作業之外,還無償提供這些成長中的孩子們營養均衡的晚餐。在台中市內有24間教會(2023年當時)提供這樣的服務,其中受訪的牧師提到,能利用「惜食」來提供孩子們餐點,真的是很感謝。看到牧師用「惜食」這個詞,覺得很有共鳴,不輕易浪費食物(食物銀行),並將其發揮最大效用(孩子們吃飽後滿足的笑容),對於身處隨處可見浪費的社會,很值得我們深思。

從廚餘發展出來的生物能源
在台灣,垃圾分類早已成為日常,除了一般的可燃垃圾、資源回收,還有在日本幾乎看不到的「廚餘回收」。台中市將已經煮熟過的廚餘用來當成餵豬的飼料,生廚餘除了可用於堆肥,還可將其絞碎後加入水與微生物使其發酵產生天然氣後用於產生電力,一天回收近一百頓(・o・)的廚餘就可供應八百戶的用電量,發電後剩下的液體再免費提供給近鄰的米農當成有機肥料,農家不僅可省下買化學肥料的費用,民眾也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買到有機米,從廚餘開始又回到新生長的稻米,整個循環對人類跟環境可說是雙贏的結果。

目前台中市可處理量一年約三萬頓,希望可擴增至五萬四千頓;看到光是台中市一年就有這麼多廚餘,實在有點震驚,很難想像大台北地區一年產生的量會是多驚人的數字?所以除了自治體的努力,我們個人也應該盡量減少食物的浪費,適度適量的添購食材與食物,不然處理的速度遠跟不上產出的速度,垃圾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吧!

看完這個紀錄片,塔西跟艾迪深感驕傲,跟日本的幾位朋友分享這個影片的內容後,他們都對於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豎起大拇指,不知道住在台灣的大家,是否意識到自己早已是環保小尖兵的一員了呢?讓我們一起從小地方做起,累積起來的力量可是很巨大的呢!